三下乡|蓦然回首 听一则田园故事 看一片风轻云淡——远景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三)
晨曦徐徐拉开了帷幕,又是一个绚丽多彩的早晨,带着清新走进黄土高坡。7月10日早,“暖风”志愿服务队向古老的村落出发,为乡亲们送去温暖和关怀。
赤日炎炎,碧空如洗,我们两两提着包裹,开始了艰难的上山路程。爬上蜿蜒曲折的山路,一路上,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林木蔚然神秀,空气中散发青草泥土混合的香气,田野里的农民辛苦劳作,屋舍间隐约鸡犬相闻,构成这一幅如同桃花源般的田园风光,令我们心旷神怡、信心倍增。
“院落地下藏,平地起炊烟”,村民们居住的是传统民居窑洞,古朴自然。志愿者们来到张润莲老奶奶家,老人家两鬓斑白,已近迟暮之年,看到志愿者们的到来喜出望外,志愿者们告诉老人:学校的孩子们自愿捐助了一些衣物,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并且主动帮助老人挑选了合适的衣物。老人满是风霜的眼睛瞬间溢满了泪水。并说起,自己长时间一个人居住在这里,孙子孙女们很少回来,我们的到访使她想起自己的孙子孙女们,也如同我们这般大。
接着志愿者们拜访了张树青爷爷,爷爷正扛着锄头、带着草帽准备下地干农活。看到志愿者们,放下了锄头迎接他们,爷爷脚上穿的布鞋,被泥土凝结成厚厚的一层,衣服破旧的不知打了多少补丁。看到我们送来的衣服,不禁感叹道:好几年没穿新衣服了。随后喊来了自己的儿子,志愿者们精心挑选了几件衣服,然后让老人的孩子试穿,穿上新衣服后笑颜绽放在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爷爷说起儿子因一次意外导致残疾,不能下地干活,家庭生活异常艰难。看到爷爷苍老的脸,不知道藏了多少辛酸,却依旧云淡风轻般地看待生活。
第一次下地干农活,真是令人深刻铭记的经历,我们明白了“足暑蒸土气,背灼炎田光”的含义,感受到农民伯伯的不易。高粱地里张爷爷为我们示范如何耕地,一锄头下去,泥土翻成成营养的深褐色,这是高粱生长最好的原料。由于锄头数量有限,几个男孩子帮助爷爷耕地,其他人站着束手无策,突然看到庄稼里的杂草,其他人提议帮忙拔一拔杂草。整个场面忙的不亦乐乎,夏日的天骄阳似火,灼烧着大地,过了一会,每个人都大汗淋漓,疲惫不堪,但从不言苦累,乐在其中。
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如何诉说,本次“三下乡”之行无疑是意义深刻的实践,下乡体验、感受他们的生活、聆听他们的故事,让我从心头感受到农民的辛酸不易。收获到的不仅仅是作为公益人帮助他人的喜悦,更多的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乐观坚强,从容美丽!
山西农大信息学院·三下乡实践报道
作者:李瑾如 摄影:董凡
聚焦宜城非遗发展,情系安庆老区文化
【宿松见闻录·2017年7月·最后一期】
我们和宿松相遇的7月,
也是离别的7月,
最期盼7月,也最不舍7月,
今天是2017年7月31日,7月的最后一天,
最后一期「宿松见闻录」
带你回顾,我们一起走过的,
激情燃烧的7月
在铄石流金的暑期里
在山水缭绕的宿松县城
我们开始了非同寻常的启航
1
21新宿·共赴宿松,共圆宿愿
与宿松的
「三年之约」
2016年的7月,我们初次踏入宿松,与这里的一切相遇,并签订了合作共建暑期社会实践三年之约。去年离别时一封支教班学生家长的
感谢信至今让我们念念不忘。
今年,是新传学院宿松队的第二年。
新传宿松先锋队
团队成员21人,分别是来自播音、广告、新闻、摄影、网新5个专业2个年级的出类拔萃的队员,
分为采访报道组、摄影摄像组、文艺支教组、技术保障组和后勤保障组5个工作小组;
2位带队老师,实践时长15天。
聚焦非遗发展
情系老区文化
实践主题—“聚焦宜城非遗发展,情系安庆老区文化”
我们主要做的事情概括为“一个支教两个调研”
2
一个支教,两个调研
“一个支教”——传媒素养普及培训班(传新)
“两个调研”—— 文南词的调研(闻词)
义工协会组织的调研(寻义)
1.传新
清晨的松滋小巷里,一早便回荡着不绝于耳的吆喝声,县城大街上熙来攘往的车与人纷沓而至。几抹显眼的蓝色和红色夹杂在其间,满面笑容地一同前往教学基地。
动画配音趣味模仿,绘画课堂欢声笑语,另有充满活力的小记者班、小主持人班和折纸课。更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培训班针对学生实际,新增了足球课和竖笛课,孩子们在这个暑假可学会了不少本领呢!
1 2
3
“老师,你明年
还会来吗?”
“会!”
孩子们,明年见。
2.闻词
文南词是安庆宿松当地的小众戏曲,从地摊走上舞台,有近百年历史。
2008年,文南词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南词小分队深入乡村及社区,正式采访2位文南词表演艺术家和5位传承人。
小分队成员此行,主要是为了深入了解文南词传承遭遇瓶颈的真正原因,聆听传承人内心深处的呐喊,力求助力文南词传承,让非遗不遗。
非遗
通过走访,对话耄耋老人虞炳炎——文南词第三代传承人。
“我现在就像一位军师,即使没有办法演出,但可以给年轻人提意见。”
不遗
省级传承人,古稀之年的高荣生老师。
他表示自己没有传承人,现在虽已退休,本可以尽情享受天伦之乐,但因为责任和爱好,依旧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送戏下乡”活动,始终坚守在保护和传承文南词第一线。
3.寻义
宿松义工协会组织,是宿松县第一个民间爱心公益社团。
义工小分队寻访协会成员,挖掘他们志愿服务背后的点滴故事,发扬他们身上的义工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
“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心态会变得更加宽容,我会一直坚守在义工这条路上,我的家人也是一样,这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
这是义工李跃玲对自己这份坚持的诠释。
十五天,
见证了传承人因责任而坚守的使命,
目睹了义工们因爱凝结的不渝的诚心,
感受了孩子们最纯真的内心。
这个暑期,虽已结束,
但实践之路,仍在继续。
这封信
宿松亲启
亲爱的宿松:
近来天气如何?还是阴雨连绵吗?
与你共处的十五天里多是雷雨天,好在离开的时候却恰是风轻云淡,一如初遇那般。
那天是2017年6月27日,天气晴好,微风不燥,宜出行。我们21“新宿”就此向你走来。
“你说我们会遇见一群怎样的孩子?”同行的队友在大巴车上如此发问,却没有谁能回答上来。因为答案是未知的。
重走行知路,代言新传人。传媒素养普及培训班是新传学院的品牌项目,七年来未曾间断。多少新传学子以力所能及之力助力教育发展,以奔放的青春热情领略各地风采,而我们也满怀爱心在宿松这片沃土践行实践之路。对于即将面对的事,我们无可预料,只道是从前辈们手中接过的支教的大旗,我们用心准备,我们信念坚定,这次大旗由我们来扛!去时一路上欢声笑语,我们用班歌来缓解愈加期待的心情,直到脚踩上宿松这片土地才算踏实。落脚以后,收拾好行装就紧锣密鼓地开展招生工作,家长们的热情与支持犹如一股暖流在我们胸腔中激荡。
与孩子们正式见面又近了一步。
7月1日-7月11日,我们用11天在你的地盘与孩子们“匆忙”相爱一场。开班第一天,在庆港回归二十周年的主题班会上,孩子们争相发言,立志保家卫国;用快板教孩子们歌唱英雄儿女;适逢“七七事变”80周年,回顾历史,共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以辩论的形式让孩子们讨论“该与不该”问题,养成正确自我判断意识;绘画课上教孩子们自主制作席卡和共同完成百米画卷......
一切都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不见慌乱,你是不是该问我何来匆忙?我们匆忙在每天只能安排四个小时和孩子们共处;匆忙在每天即使提前了半个多小时到教室也还是让那些比我们更激动的孩子等待许久;匆忙在十天太短不够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更是匆忙在没能好好和孩子、和你道声再见。
“你说我们会遇见一群怎样的孩子?”倘若现在有人来问我们这样一句,我们大概有满腹的话想说:
“宿松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就是他们!"
“他们有时候真的会调皮到让你想放弃,但下一秒又会体贴得哄你开心...”
“如果可以,我希望这次宿松之行没有期限。”
离开宿松已经好几天了,耳畔还是会萦绕着小精灵们的喃喃细语:
“老师,我最喜欢你们了!”
“老师,你看我折的风铃好看吗?送给你的!”
“老师,我摔倒了...”
“老师,你们明年,还来吗...”
“下了一整夜的雨,早起又是好天气,又在昨晚梦见你,我们快乐地游戏...”
宿松,又在昨晚梦见你,谢谢你,让我们相遇。
写到这里夜也深了,请允许我在此刻向被夜空阻隔千里之遥的你虔诚的许个愿,惟愿小精灵们在接下来的旅途里,继续做一个坦荡前行的孩子,不舍爱,不舍童真。
我们明年,还来。
赴宿松传媒素养普及培训班支教组
2017年7月31日
编辑排版:陈阳欣
素材来源:安师大新传学院赴宿松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本期编辑
策划:安师大新媒体工作室
责编:陈阳欣
校对:陈阳欣
编审 : 马星宇
投稿:xmtahnu@163.com
上一篇:一场雨一场梦
下一篇:DOP是什么意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