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对待人何人任何事都不要执着于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要去清晰的了解,还要学会换位思考,假如我是那个人,假如我遇到那件事,就会很快想通,很快过去那个坎。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当前学科作业已然不符合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今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作业存在功能异化、数量过多、质量不高、育人功能发挥不够等问题,并且从“把握功能、严控总量、提高质量、强化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优化作业质量的十条措施。那么,作业功能该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提高作业质量?作业质量与教师作业功能观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成为了目前教育研究的热点。
一、作业设计和管理的问题
2020 年 4月,本研究课题组对“某省中学生物作业的设计和管理情况”展开调查研究,收集了来自全省各地市的 593 名初高中生物教师和 1716名学生的有效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了居家期间中小学作业以反馈学科教学为主,同时存在形式简单、创新性不足、管理失效等问题。
1.作业设计不足,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
具体表现为作业内容与学习目标欠缺关联性、作业随意性明显,对特殊时期学生学情分析不足,作业多为统一布置等[1]。在被调查的 593名初高中生物教师中,有接近80%的教师布置相同作业,且大部分是教辅配套练习,说明教师对作业缺乏设 计,鲜有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以构思分层分类个性 化作业,导致作业的选择性不足。调查中学生提出 “布置与上课内容息息相关的作业,以便于巩固知识“目前作业的对象是对于全体同学,比较不具备针对性,建议多发一些选择性的作业让同学们可以 根据自己需要自行练习巩固等期望。
2.作业创新性不足,重知识训练轻素质培养
具体表现为以配套练习、书面作业为主,真实 情境缺乏,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对网络课程资源的挖掘应用不足等。调查结果反映鲜有合作探究型、实 践型和趣味型作业。调查中学生提出“多一些实践 型作业、多设计创新型作业“上课时可以加一点安静的BGM来增加每节课的趣味性“可以多发些有趣的实验视频供学习”等期望。
3.学科作业管理失效,学科间作业统筹不足
作业管理更加突出学科为中心,但在对每门学 科每周布置多少次作业,如何发布、批改、反馈缺少管理机制。调查显示除了部分学校学科通过统一平台发布反馈外,近一半教师则通过 Email或微信直 接发送作业文档。调查显示有48%的学生对作业布置方式不满意,约一半学生反馈教师偶尔检查甚至不检查作业。另外,学科之间的作业缺乏统筹,各学科教师不了解学生每门学科具体的作业量,最终导 致总体的作业量严重超标。调查中学生提出“作业 数量不要太多、根据学习重点布置作业、协调好各科作业量、布置经典作业“加大检查力度,老师干预情况下作业完成质量更高等期望。
二、由单纯的教学反馈功能走向全面育人是改进作业质量的核心
疫情期间居家学习反映出的作业问题,实质上 是中小学日常教学中作业及管理存在问题的体现。教师们并不能快速适应突如其来的线上教学,迅速 调整教学手段,普遍表现出将传统讲授式课堂教学 转移至线上教学的现象。因此,教师布置作业也主 要是将教辅练习分配给学生完成,与常规课堂教学 并无差异。事实上,中小学作业及其管理近些年来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话题。2017 年9月和2019 年 6月国家分别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两个文件,这两个文件中都强调从作业内容、作业数量、作业时间、作业类型等方面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2][3]。以上关于“作业”的政策文件对于作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提高作业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核心在于更新教师作业 功能观,让教师明白作业应从单纯的教学反馈功能 走向全面育人。传统作业是老师检查学习效果的 “招数”,是课后巩固教学的“法宝”,甚至成为奖惩 学生的“利器”。其实,作业将有限的课堂时空在课外延伸,将以“面对大部分学生”的课堂教学与“个 性化自我反思、自主学习”的课外学习融为一体。因此,作业即是依据普遍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而 设计的“共同学习任务”,也是依据个体认知、思维 发展层次和智能类型的差异性而设计的“个性学习 任务”。这样,每个学生才能在课内外“学习任务”的 完成过程中最终实现知识建构及能力和思维水平 的进一步发展。而教师的作业功能观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师以何种方式来设计、布置和管理作业[4]。“巩 固教学功能观导致了以知识练习为主、反复训练、 学生作业无差异、刻板划一的现象;“教学效果检测 功能观导致了习题形式单一,囿于考试题型,缺乏开放性、实践性、活动性的现象;而“全面育人功能观”则促使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和基础,从学生的已知学习经验出发,洞悉学生认知、思维水平,在整体教学设计中构思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进阶发展和问题解决等综合素养的个性化作 业内容。由此可知,“全面育人功能观能够充分关 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因此成 为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作业功能观。
走向全面育人的作业设计将激发教师的创造 力,呈现作业多效能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作业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个体发展,在促进个体发展上更具针对性和层次性;更加关注学科大概念建构、学科核心素养养成,注重单元化、跨学科的教学和作业设计;更加关注教学的系统性,突破学习空间的局限性,凸显课内外的系统性和延展性;更加关注创新性,突破作业形式的单一性,保证作业的多样性、开放性、原创性和适切性;更加关注评价的科学性,应用现代教育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及大数据评价学生,摆脱学生学业表现水平的判断和评价的经验主义化;更加关注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创设基于真实情境中的活动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弥补习题型作业在育人上的不足。
三、导向全面育人功能的单元作业设计
1.导向全面育人的作业设计必然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课程体系将 重新构建,重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将成为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的依据。重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目 标应更加重视知识的应用和知识之间的联结。由此 看来,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台倒逼教学设计的变革, 教学设计要从设计一个知识点或课时转变为设计一个大单元[5]。近年来,以单元为单位开展教学设计逐渐成为热点,以“单元作业”为主题词,对知网中 文文献进行检索,在相关文献中,绝大多数为中小学一线教师案例教学的成果总结,对单元作业如何导向全面育人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论述尚不足。 本研究认为应以整体性原则考量单元作业的设计。整体性原则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是围绕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单元进行整体设计、系统体现,再根据单元中每一节内容的特点,将单元教学目标合理分解至每一课时,根据每一课时的目标设计作业,以便处理好教授知识和培养素养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单元作业设计与其目标、活动、评价等之间的联系,保证单元作业设计的目标性。其二是围绕作业的系统构成把作业目标、作业内容、作业类型、预估作业时间等结合起来考量,使单元作业设计与实际教学相适应,保证单元教学的可行性。
2.导向全面育人的作业设计必然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开展分层教学的模式有 两种,分别为班级分层模式和班内分层模式。自2014年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推行理化生政史地自主选考模式以来,出现了新形式的分层教学模式。依据选择性考试和合格性考试的科目学业水平要 求的不同,高中学生自然出现学业发展要求不同的层次类群:一类需要参加合格性考试的学生,此类 学生需要达到的是合格性考试要求的学业质量水平(课标要求水平1、2);一类是参加选择性考试的学生,此类学生较前者的要求更高,需要达到更高层次的考察要求(课标要求水平3、4)。因此,开展分 层教学和分层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成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应然状态和新的课题。
分层作业的设计核心在于服务全体学生发展,努力构筑使每位学生能从中找到匹配自己学业发 展需求的学习任务群。着眼于作业数量、作业难度、作业形式的分层进行科学设计,同时,不仅考虑学 生成绩和能力,还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让学生 根据兴趣指向、学习风格、学习能力等自己选择作 业。此外,开展分层作业设计要特别关注以下科学 性问题:应当如何科学地通过学生学习表现和结果 对学生内在认知层次进行判断?学生认知层次是固 化的、整体发展的还是对具体学习内容显示出差异 性?应该以什么为基准来规定学科分层作业的结 构?或者说,学科作业应分为几个层次,怎样去界定这些层次?如何科学设计适合各个层次学生发展的 针对性作业?如何检验学习效果?
四、全面育人作业观的单元作业设计基 本过程
基于整体性原则,单元作业设计是单元教学中 不能忽略的环节,特定的单元作业不能脱离特定的单元教学谈设计。导向全面育人作业观的单元作业设计过程要强调以下若干要点。
1.明确作业的知识和能力承载,在大单元教学 中分解作业目标
钟启泉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当今国际教育 界的潮流,在此背景下“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单元设计—课时计划”即是适应前“核心素养”背景的教学模式,单元教学活动依据以上基本环节展开[6]。单元教学设计包括了单元作业设计,单元作业设计应符合单元教学特点,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教师应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统筹 规划整体的学科学习目标,分解单元学习任务,把课标细化成每个单元、每节课、每个课时的学习目标, 再依据每课时的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学习 目标来制定作业目标,明确每课时作业的知识承载 与素养培养目标,做到作业目标与学习目标相通。
2.基于作业目标设计真实情境和启发性问题,实现从知识考查到素养培养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科教学以发展学生学科核 心素养为目标,而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习者在完成 本学科知识学习后需要掌握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以,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作业设计中, 应当把从对知识的单纯考查转变为对学生技能、 态度等多方面的考查。据国内外学者对核心素养本 质的研究,通过设计复杂情境来评价学生学科核心 素养已成为共识。根据比利时学者罗日叶的观点,复杂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是通过一个或多个复杂情境“联结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学业获得,其评估功能的实现遵循“整合的”逻辑进行[7]。在这一观点的支撑下,作业的设计也应当依托于真实情境,且具有整合性。为了更好地实现作业目标,真实情境及启发性问题的创设应考虑到问题情境设置的辨别参数、内容参数、装扮参数这三个维度,其中辨别参数包含情境范围、情境主题、涉及的学科领域、期待 的作业类型、情境的开放等级;内容参数包含运用 的知识、使用的能力或素养、态度、问题之间的关联性、问题与背景的相关性、问题与具体知识的相关 性;装扮参数则主要指情境的图形呈现。教师在实 际教学活动中进行作业情境设计,要基于学科教学 的核心素养目标,在考虑以上三个维度包含的要点 层次基础上设计能够切实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作业, 将作业对学生的诊断及引导作用从单纯针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上升到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3.明确学业表现水平的判断依据,针对性指导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
作业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构成,其目标以教学 目标为依托,早已从传统的教学反馈功能转化为贯穿教学全程的指导性作用。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其研究阐述了对于不同水平学生应当采用的不同策略,并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即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规定的发展阶段上的最大发展可能性[8]。因此,为保证作业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的功能,进行作业设计时应在保障质量的同时强调差异化,通过多样化、多层次的作业内容和形式满足学生的差异 性,为学生提供适切发展的土壤。在进行作业设计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应当建立科学细致的双向细目表,表中除了对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能力要求进 行划分外,还应当说明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作业分层既可通过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形式,从作业量的角度进行分层,又可通 过设计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三个层次,从作业难度方面进行分层,根据不同学生学业水平特征,匹配不同难度的作业,发挥作业的最优价值。
4.设计活动性作业,给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形成以充分的时空
依据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关原理,新课程标准 下各学科学习均要求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单元作业设计凸显作业的核心素养培养价值,要抓住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必备品格即生命观念,通过核心素养的其他组成部分多角度、多层 次的形成与内化生命观念,通过设计更深层次的活动性作业来训练与深化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在作业设计环节中,应注重设计对教学内容精致处理的练习题。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着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多种能力,其中包含了既能自主 发展又能沟通合作的能力。此类作业形式和内容更具开放性,对学习任务的分工倾向于以学生为主 体,从而增强合作意识,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利用原理解释相关现象及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作业设计时可参考斯莱文博士改良的“切块拼接2法”,作业设计时首先要明确小组合作探究作业的总任务,并对作业进行切块,小组成员分别集中精力解决分配给他们的子任务,最后小组讨论、整合观点、得出结论,保证了每个学生既 观整体,又精局部,实现知识内化,素养发展。
5.科学评估作业的质与量,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各学科各阶段作业量
随着 2018 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的发布,教育界对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关注逐渐提升,浙江、内蒙古、吉林、山西等省份相继出台有关举措,为学生减负。教师进行作业设计时,也应当提高作业质量帮助学生减负。首先,教师应当转变观念,科学评估作业质与量的关系。在以往应试教育理念下,教师熟练掌握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题海战术有助于知识的加深,而对于素养的形成常常事倍功半。其次,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学习阶段的特点,确保不同学科协调发展。随着教育界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视,各学段学生需要重视的科目数量逐渐增多,学科交叉趋势也逐渐凸显,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基础水平及学习时间分配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集体备课来精选作业、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等措施提高作业设计的质。另一方面,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除了设计课后作业外,还可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将作业前移至教学环节中,以更有评价意义的方式反馈学习效果,以更有效的方式完成阶段性教学巩固。
在强调作业“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单元作业设计应贯彻全面育人理念,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关注各学科各阶段作业量,关注五育教育融合,助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5]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作业,想说爱你不容易[EB/OL].(2021-02-01)[2021-09-15].https://mp.weixin.qq.com/s/5rOe9z8R8ib3-AQ0vbdhBQ.[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2017-09-25)[2021-09-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709/t20170925_315201.html.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 ( 2019-06-19)[2021-09-15].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9-06/19/content_5401568.html.
[4]邢峰,郑东辉.小学生作业功用分析: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视角[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147-151.
[6]张丹.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核心素养国内研究综述[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67-69.
[7] 罗日叶.整合教学法:教学中的能力和学业获得的整合[M].2版.汪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2.
[8] 王春华.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 [J].山东社会科学,2012(10):188-192.
该文为 2020 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科学素养为导向的单元作业设计实践研究”(fjjkcg20-116)的研究成果
[作者:肖巧玲,上海壁仞科技研究院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所;谢琪琪,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汤祺瑛,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
[本文选自《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2年第3期]
上一篇:《乳赋》是谁写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