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摆》读后感
? ? ? ? 图书馆第一次看到这本书,西川美和的《摇摆》。青蓝色调的封面上散落着森林、雪花迷雾与吊桥一般的高空晕眩感,封面带给人一种迷雾绿色的触感,这正是这本书呈现给读者的一个场景。
? ? ? 人性的复杂和亲情的羁绊相互拉扯,所谓“摇摆”。那些出现了隔阂又无法拗却的关系,究竟会以一种怎样疼痛的状态存在,又是否能延伸下去?我想这是作者所要传导给我们的。
? ? ? 《摇摆》这一书名的双重含义已经将整本书的主题刻画到了极致:不仅点明了矛盾的导火索——智惠子因吊桥摇摆而坠河身亡,而且刻画了早川稔与早川猛这对性格迥异的兄弟,在提供证词的过程中,因为各自隐秘的心理活动造成的态度摇摆不定。既是吊桥的摇摆,也是心的摇摆。
? ? ? 作为情节推进的重要一环,坠河溺亡的智惠子与这对兄弟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也是兄弟二人反复“摇摆”过程中始终顾虑的一点。猛与智惠子在中学时代便已交往,而因为猛的坦率火爆使得他在与家人闹翻后独自去往东京,二人无疾而终。智惠子后来去了早川家的加油站工作,与猛的哥哥稔之间也产生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情愫。
? ? ? 而后,三人同行上山,猛为悬崖一侧拍照,稔与智惠子在吊桥上起了争执。智惠子落水身亡,但原因却无法确定。位于事故现场的稔自然成了第一嫌疑人。
? ? ? 兄弟两人内心及表现出的态度的“摇摆”就此展开:从一开始猛拼尽全力想要证明哥哥无罪,但稔却对判罪的事情不以为然;到后来稔积极配合证明自己无罪,猛却在法庭上作证的时候给出了致命一击,将哥哥送入监狱。两个人始终在这种异样的亲情关系连结下,各自怀着自己不为人知的隐秘,策划着自己的走向。
? ? ? ? 二人的心理活动为何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矛盾点集中爆发在猛回到东京时,与智惠子相遇的那个晚上。在稔作为嫌疑人被捕时,他拒绝了猛与叔叔早川修的帮助,宁愿自暴自弃地背负起杀人的罪名来;但在猛去看守所的一场探视中,他敏锐地察觉到了眼前的弟弟,与他深爱已久的智惠子之间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于是稔开始疯狂挣扎,寻求一切帮助以证明自己无罪。稔在他深爱的智惠子溺亡时,自暴自弃地接受了被认定是嫌疑人的命运;但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弟弟与智惠子有染,因此绝望中便突然反抗起来。
? ? ? 而猛后来的举动则更是一反常态。他深知智惠子仍旧爱着他,因此即便知道哥哥正追求智惠子,还是与她共赴爱河。事发后,猛反复忆起那个夜晚稔背对着他整理衣物的样子,认定哥哥早已明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成为猛摇摆的关键因素——从竭尽全力拯救哥哥到法庭上突然翻供,其实是因为他在发现那个一向忠厚质朴的哥哥早就知道自己和智惠子有染时,展露出的黑暗面与心机令他耿耿于怀,心存芥蒂。也正是因为这些,才有了他法庭上令稔猝不及防的证词——他目睹了稔实施罪行的过程。
? ? ? 随着案子审判发发展情感上激烈而又微妙的变化,同时又裹胁着自身的记忆和往下事态的发展,上下两代人的映射,甚至是智惠子本人情感上的选择。吊桥上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猛两次构建的“回忆”,哪个是真?所以“摇摆”的不只是猛在哥哥稔案件发展中的态度回忆和做法,也是稔在吊桥上对智惠子是杀或是救的心,还有猛所谓的哥哥和弟弟之前的信任和亲情的桥梁,是啊,他是先掉下去的那一个。故事的最后,作者依然通过旁人的点醒使故事达到高潮,猛拼命呼喊着出狱的稔,最后的戛然而止来给我们无尽的想象,最后哥哥是不是和猛回了家,谁又知道呢?作者笔力深厚,运用第一人称给我们无尽的隐秘和想象。
? ? ?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动摇,怀疑,摇摆不定的经历。往往不是因为我们不够相信,而是对于选择“相信”之后的结果和将要付出的代价,实在难以权衡。简单来说就是,因为我们都不是孑然一身了无牵挂的人,自然摆脱不了迷惘和犹豫。但是其实内心的选择在潜意识中,他是我们追求的情感、黑暗中的希望、愿意去超越世俗而追求的。
? ? ? 猛和稔之间有着太多牵连,不只是兄弟亲情,应该还有更复杂的东西。他们彼此都把对方视作另一个自己,自己难以成为的那个理想。猛看到哥哥身上的安稳、温柔、孝顺。而稔渴望猛的大胆、丰富生活、反抗。他们身上有互相需要的,又是彼此冲突的,由于有对方的存在,两个人才能随时参照出自己的人生。可是当这种平衡被智恵子打破,稔的动摇已是无法避免。莲美河上,导演选择悬空摇摆的吊桥作为冲突的爆发地,也是颇具巧心。之后是猛的摇摆不定,他一直要保护的,其实只是自己内心的平衡。事情发展到后面,稔变了,动摇让他变得像一个陌生人,而这也是猛最害怕的。尽管猛一直在逃避,逃到东京,逃离家乡,亲人,逃离忠诚和责任,成为了现在的玩世不恭。可是只要有善良温和,忠诚孝顺的稔在,他也就是完整的。所以,“因为我想找回真正的哥哥”,最后猛在法庭上说出了这句话。
? ? ? 表面上看,猛的盲目让他把无辜的稔送进了监狱,可细想一下,这却是维持两人平衡,不再动摇的最好办法。7年以后,稔还是稔,而一直心怀愧疚的猛,也从母亲遗留的旧录影带里找到答案,找回了属于自己的那一半圆弧。最后一幕,彼此停伫于街的两边,泪流满面的猛和稔一闪而过的笑容,宣告了动摇的终结。
? ? ? 其实读完整本书之后便会发现,作为全书矛盾集结点的智惠子溺亡事件,其真相究竟如何,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 ? ? 所谓的真相,不过是在事件的走向里,在这对性格迥异的兄弟内心不断摇摆的过程中,勾勒出一个最终定型的结论。相比于真相,一切矛盾点与转折都聚焦在兄弟二人对于案发现场的回忆上。原来回忆可以模糊到如此程度,在二人不停的摇摆中,他们的回忆被篡改,直至那个对自己最有利的程度。
? ? ? 但为何二人各自心怀顾忌,却又始终以对方为重要缘由来思考接下来的举动呢?西川美和用她冷冽的文字给出了答案。她擅长以不同角色的第一人称视角,从多个侧面拼接起一幅最接近于全貌的故事。正如她自己所言:“兄弟间仅仅因为血脉相连,就无法逃离彼此的人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脆弱而危险,但我想在《摇摆》中以兄弟为主题,借助人与人之间难以割舍的东西,探求更多人际关系可能。”
? ? ? 正因为兄弟手足间的连结与感情永远无法割舍,将整个故事的框架与矛盾点都聚焦在这样一对关系上,能够直面人性中许多赤裸的部分。二人的每一个心理活动,都是建立在已知对对方了解之上;虽然性格迥异,但亲情的纽带也不会因隔阂而消失。二人内心活动的“摇摆”,也是在这样的复杂情况下应运而生。
? ? ? 而“摇摆”的结果,是弟弟用证词将哥哥送进监狱。难道性格迥异的兄弟间的亲情连结就到此结束了吗?不!最后的结局就作者温暖的保留。不留遗憾,勇敢的去面对曾经的错误,只为难以割舍的亲情。
? ? ? 整本书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处,是结尾猛去迎接稔出狱的时候,大喊的那一句“哥哥,我们回家”。即便之前因为自私而产生了隔阂与嫌怨,这中间连结的纽带,终究是剪不断的亲情。
? ? ? 正如早川修与早川勇这对父辈兄弟一样,即便二人见了面就是争吵,但总归是亲情,让他在面临自己哥哥的儿子被捕时,即便本无联络,也尽其所能去帮助。
“哥哥,我们回家。”
? ? ? 那是饱含了亲情的呼唤,跨越了曾经无尽的纠葛、隐秘、复杂、悲伤、冲突,是来自于内心深层的情感,这是来自于血浓于水的亲情、共同生长的家乡、小时候单纯真挚的彼此相互保护的安全感。
? ? ? 即便狂风大作,兄弟二人如同风中摇摆的芦苇,但在一切归于平静之后,始终无法拗断的,还是血脉中涌动的亲情。西川美和用这样一个故事给了我们答案:即便隔阂重重,即便向前走下去是疼痛,这段关系仍旧不会消散,仍旧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自己的主观读后感
其实从字面看来就是写班主任的小说,但当我们体会这篇小说的时候,会发现它里面有三个不同的故事,都会提到班主任的,但却不是主要的。这篇小说主要是以文革时期为背景,在文革前或者文革时期,或者文革之后发生的故事所带给的不同人的不同影响,也可以说是时代的压抑感。
比如第一篇,我爱每一片落叶,这篇文章主要是以“我”为主要视角去描述我所见到的,或听到的东西。里面的主人公魏锦星,是一个班主任,他的一生过得平凡,但是却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他的行为总是引起别人的注意,可能他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想坚持的想法,但是在别人看来,充满了一种神秘,奇怪,在别人的眼里,他的那种思想和做法。和别人格格不入,产生了一种隔阂。与他人的交往,和他的生活都造成了一些影响,其实当我们体会到这个人物的时候,不会觉得有什么奇怪,现在这种情况很多。在当时看来他的那种行为,因为和时代格格不入,所以才不被人所理解,在那个压抑的年代,他坚持着自己的做法,坚持了他自己的思想。其实他这个人物并没有非常大的波折,或者情绪上的一些起伏,但突出的一点是,在文革期间,他的人物形象非常的鲜明,迸发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尤其是在他房间的一张照片,被贴到大字报上的时候,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的喊叫,像一个挣脱的狮子。他一直坚持着他自己的那些行为和做法,就算是在文革期间也不例外,所以之后就被关了起来,每天打扫,其实当时大多数人的困境都是一样的,都是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恐惧,但是跟其他人一样,在那些红卫兵看来,“我恶心”这样一个话语都能激起的愤怒,可想而知,这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他就算是在文革前,文革之中,文革之后,一直都是那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从来没有变过,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那种思维和想法。在我看来的话,其实在那个时代,这样的人并不可多得,之前他也并没有想过要评什么职位,只是在宣布结果之后,可能心里有些愤愤不平,但是在之后他也主动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文章中 的“我”虽然一直很了解他,但是听到别人对他说闲话,更多的时候,只是随声附和,也并没有跟别人说,他跟别人不一样之类的话语,可能是被时代所压抑的那种气氛,或者是一种时代的局限给人的思想意识,并不能自由的表达,和别人格格不入,那你就是奇怪的人,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身边,出现了一个女人,那个女人虽然脸上苍老,但是可以看出跟之前挂在她房间的那张照片上的女孩有着相似之处,虽然结尾并没有提出什么隐身性的话语,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些情感,或者是他人物一些鲜活的形象。那个孩子玩逗她开心,以及陪他玩他最怕的蛇,那都是对人物一个很鲜明的表达。其实读到最后的话,你会发现,虽然文章并没有特别的指明,这个人物最后变成了什么样子,但是你可以想象到,在文革之后,他依旧会坚持自己的的想法,会提出自己的意见。
如果说第一篇文章是针对于一些成年人对文革时期所遭受的压抑的话,那底下这篇班主任,那就是揭示文革对青少年的 影响。在文章的最开头,因为一个转学生,引起了班里的一番争吵,其班中的学生谢慧敏就是一个被影响的学生之一,其实她代表的是整个学生团体所遭受的影响,在那样一个时代里,所有的一切都会成为阶级斗争,做所要对抗的矛头,可以说是深受其害,虽然文革已经结束了,但是,在同学们的心中,仍然保留着,那段时期根深蒂固的思想,文章中的张老师是这个班的班主任,一直为了转学生这个事件所引起的事情,去同学家中奔走,他深感那个时期对这个时代青年的影响,的确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对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第三篇文章是立体交叉桥,可能是因为最后读到这篇文章,我对它的印象非常深刻,文中是从老同学的,偶然遇见开头的,虽然侯瑞非常瞧不起这个老同学,但是不得不佩服他,用自己的浑身解数得到了当时那个年代还算不错的房子,而自己只是租住在破旧的的小巷里,在一个七平米大的房间里,生活着气七口人,虽然他和妻子都是教师,但是他明显的感觉到,在这个社会里,像他一样的人,并没有什么好的生活,他自认为,在学术上,他是一个智者,但是,面对家中的事情时,却一筹莫展。其实全文看下去,里面的多数主人公都有自己的打算,都有自己的想法,靠着走后门或者是其他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去谋取他们所要谋取的利益,在那个年代,房子就是一个标志,所以由来了立体交叉桥,这样一个讨论的话题,围绕这个话题,引出了一系列的家庭纠纷,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立体交叉桥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很不错的,对于现状的解决方式。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候莹,那个年代的妇女被深刻的局限着,其实某一方面来说,那是那个年代妇女的常见的状态,但是候莹感觉被逼的走投无路了,她没有病,但是哥哥为了谋求他自己的利益,把自己送去了医院,在那个三轮车上,我忘不了她看着天空时的那段眼睛的描写,她很清楚,家里以及外人对自己的看法,唯一能给她慰籍,就是大方桌底下的那个红糖纸,还有李薇,虽然故事没有写完,但是从我们读者的角度来看,如果接下写下去,看到的将会是一个又一个悲剧。
当你看完整个文章,整个作品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是身处在文革时代背景下,对整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不同阶段的人的影响,还有影响的深刻程度,都会让人觉得遗憾。
摘抄自刘心武的《班主任》
1.活着多好,呼吸着这清凉的空气,仰望着这幽美的星空,并且可以感觉到身前有一扇壮实可靠的脊背,一颗平平常常然而可亲可近热烈跳动着的心……她头一次清醒地认识到,幸福原来并不遥远,它早就躲藏在你的身边,并且早就躲藏在你的心里。
侯莹甜甜地微笑了。
2.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3.啊,原来一个人所需要的空间,可以减缩到同他本身体积相等的限度!是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把对生存空间的渴求降低到这个程度,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相对纯洁起来,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相对美好起来呢?
4.她们却是另一种情况,她们就像草原上那种最不起眼的营养不良的弱草,无论是牧人还是羊群,对她们都没有什么兴趣,而她们自己也开不出花来。
5.他望着那古旧的院门。据说那个院子几十年前是一家客店,因此里面壅塞着几层排房。侯锐家的那间屋子后墙上的小窗子现在亮着灯光,把一块粉不叽叽的带蓝花儿的窗帘布照透了。这块窗帘布在侯锐的心中勾起了一股酽酽的柔情,这毕竟是唯一称得起“家”的地方啊。
6.侯锐把抽剩的烟蒂扔到脚下,双手撑住铁栏,望着马路上纷繁驳杂的车流,任失望与向往的丝缕,在心头交织成一张五味俱全的网。
7.他很快便发现了广告的最新变化:拐弯处的一幅,换成了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广告,一个巨大的孙悟空从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中飞出,背景用无数小金属圆片组成,随着空气的流荡,小圆片微微摆动着,在夕阳映照下,构成了金波闪动的视觉效果。望着这些彩绘的、充满匠气的商业广告,侯锐吐出一口烟来。
8.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着肯定与鼓励……
9.用不着思索,蹬上自行车以后,他自然而然地向谢惠敏家里驰去。说实在的,当他同石红和那几个小姑娘议论时,谢惠敏无时不在他的心中;他疼爱谢惠敏,如同医生疼爱一个不幸患上传染病的健壮孩子;他相信,凭着谢惠敏那正直的品格和朴实的感情,只要倾注全力加以治疗,那些“四人帮”在她身上播下的病菌,是一定能够被杀灭的。
发表评论